李一舟,卖课巨头翻车

2月16日,当世界第三大独角兽OpenAI发布应用Sora时,国内不少AI从业者在朋友圈感叹,“逼死一众AI视频创业公司”。
当前在视频生成效果上,全球没有一家公司是OpenAI的对手。在尚无代表性AI应用出现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在中国,第一波成功利用AI挣钱的,是卖AI课的导师。
当下对Sora,掌舵人山姆·奥特曼只给了数位授权艺术家和OpenAI内部人员使用,仍未对公众开放测试。但在互联网上,“Sora专属提示词教程,限时特价999”“全网首发,做第一个吃鱼的人”……这类以Sora为主题的线上课、付费社群已经漫天飞。
例如,在知识付费平台“知识星球”以“Sora”检索,社群有40多个。其中一个5000多人的社群,加入门槛为269元。以这个价格估计,组群的“星主”由此赚了153万。

Sora所演示AI制作视频 /图源Sora
但更惹人羡的赢家,是“教你用人工智能搞流量”的“清华博士”李一舟。在各大平台上,这位戴着眼镜、用左手写字的“大V”刷了屏。爆款视频末尾经常引出售价199元的AI课。飞瓜数据显示,2023年,李一舟《每一个人的人工智能课》卖出了约25万套,销售额约5000万。
许多人打趣,“中美两大AI巨头”,一个是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另一位叫李一舟。
不喜欢他的用户表示,李一舟有“割韭菜”之嫌。
他们列出了理由:李一舟付费课程“水”;旗下模型“一舟智能”疑似套壳ChatGPT;李一舟博士毕业于清华美院而非理工科……
种种质疑将这位“清华博士”推至风口浪尖。2月22日,李一舟的AI课全网下架,“李一舟”视频号被停止关注。不过,“李一舟AI”的账号仍可正常关注。
李一舟AI账号页面截图
对此,2月23日晚,央视新闻报道中,有律师表示,李一舟的课如果被认定虚假宣传或消费欺诈,课程提供方要对消费者实行退一赔三。
讨伐、群嘲李一舟之余,不要忘记,这是一位曾在知识付费领域做到TOP3级的博主。他的成功,至少证明了大众在某些方面的需求与焦虑。
面对李一舟“翻车”,除了嘲笑以外,别忘记背后的真正问题。
清华的博士
“我是清华的博士,我有十年的AI研发经验。”
“AI进入2.0时代后,我认识的许多上市公司老总‘砍’了很多人。为什么这样?因为用专业人才太贵了。”
对人工智能有关注的人,很难不被李一舟的这些话刷屏。这位喜欢在直播中阐述人工智能先进性的导师,也喜欢“照顾”普通人的生计。他经常告诉观众:2024年,普通人的挣钱之道,是小成本搞大钱。
“你要学会降低成本、提高流量。”
如果把这段话看下去了,接下来,你会听到他在视频里反复的卖课话术:“199元,这是最后10个名额”“只要199元,开学特惠。最后再给50个名额”……20分钟过去,最后的X个名额还在循环。
网传被助教解散的李一舟AI实战训练营群截图 /图源36氪
广州的程序员戴银河就是这样,在茫茫信息流中选择相信了李一舟。他对南风窗承认,“清华博士”的头衔,是令他花199元买课最重要的原因。
“清华本来就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存在。”
再加上,买课前,他和同事在各大平台上搜索人工智能课。最后发现,李一舟的视频都排名靠前。
贝博官方bb艾弗森2023年11月,算法与流量促使戴银河相信,他能通过李一舟的课提高AI研发水平。只是,拿到课程目录仅几分钟,他就滋生了怀疑——199元的录播课,最长的视频约30分钟,“总时长加上两个多小时”。
除了录播课,李一舟还为付费学员们提供了三天的福利直播。
李一舟课程简介
戴银河对此印象深刻,在小程序的直播里,李一舟口若悬河,“他举了身边人用AI改变命运,月入十万的案例”。
叙事的逻辑此时总是非常丝滑,由此,李一舟在直播里多次推荐他的进阶方案——总价1980元的AI课。
“货不对板,”戴银河苦笑说,“199元买不到任何干货,(他)只是为了(给)进阶课引流。”
李一舟的商业链条不止于此。
卖199元的课程中,还附送了学员100万个“算力单元”——这是李一舟自创的新词。包括戴银河等多名学员记得,在录播课上,他们被推荐使用一个名为“一舟智能”的网站。
一舟智能官网截图
这一网站如今可以正常打开。南风窗记者查看发现,与多数免费、公开的AI大模型和AIGC应用不同,一舟智能仅限付费学员使用。网站里面提供AI画画、爆款标题生成、小红书文案写手等几十种细分功能。
使用这个软件,就需要消耗“算力单元”。
有学员发现,网站的效果很好,但消耗算力也快。戴银河回忆,普通的一次AI生图,要消耗1万算力,但出图很慢,5-6分钟才出一张。更高级的“一舟生图”速度快了,一次性却需要耗费5万算力。
在消耗完100万“算力”(通常是用AI画20-40张图)后,上述功能需要续费会员才能使用。多张由学员在网络曝光的截图,显示一舟智能的会员等级从琥珀、黄金、到铂金、钻石不等,售价为每个月39元至399元。
但是,南风窗记者在公布中国大模型备案的政府官网“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系统”中,输入一舟智能以及李一舟创立的多家公司的名字,结果都是“暂无数据”。
而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第十九条规定,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均应当履行备案和变更、注销备案手续。
相关争议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李一舟视频号被下架截图 /图源微信视频号
随着一舟智能为人所知,多位AI绘画“炼丹师”表示,自己在一些网站发布的AI开源模型作品,出现在了一舟智能网页上。
根据相关社区的规定,未经书面授权同意,不能将模型集成在任何第三方软件或服务中。
2月22日,11位B站UP主联合发布视频,列出了一舟智能网站的模型与自己的模型对比图。他们在视频里称,一舟智能并未事先得到他们的许可。
与戴银河一样,他们对李一舟感到愤怒。“实锤‘中国AI第一人’,盗用模型割韭菜。”他们在视频标题写道。
粉丝的模样
李一舟是否在割韭菜?
35岁的安徽人张禹不是这么想的。他告诉南风窗,李一舟的人工智能课让他对AI有认识上的提升,“讲得不错”。
“他介绍了AI进入2.0时代,ChatGPT为什么那么牛,还教了提问技巧,用ChatGPT来改写简历。”
李一舟的“异军突起”,很大程度上也是张禹等人的激情点击、热烈下单,将他捧至高位。抖查查数据显示,李一舟的直播中男性粉丝居多,占比72.9%。在年龄段上,31—50岁粉丝占比最高,达58%。
李一舟社交媒体账号截图
在张禹等粉丝眼里,李一舟的人生经历就是一张自带说服力的名片。他曾在视频分享从湖南大学读本科开始至今的四次创业。在2015年许的第三次创业时,他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创业失败,他因此深陷抑郁,患了神经性耳鸣。直到第四次,抓住短视频的流量,他涅槃重生。
“35岁之前,我是负债1000个(万);35岁之后,我现在可以稳定地每年多挣1000(万)。”李一舟曾在视频里如此讲述。
过去的经历成为了徽章,也为李一舟创作提供了主要素材。在《普通人怎么一年顶十年》的视频里,李一舟表示,这是普通人逆袭的最后三个月,要跟他学会十个认知。因为他自己“在两年半前,运用同样的逻辑,用1年时间赚到了10年都赚不到的钱”。
相似的讲述在李一舟的多个视频里出现。如何提高流量、抓住风口、创业挣钱,变成了视频几大主题。
李一舟课程截图
2021年,他推出了付费课程,名为《一舟一课》,收费2980元。
在课程简介里,他如此写道:“帮生意人打通流量思维,讲清楚商业底层逻辑。一舟实操,邀请大咖,精准指导35+打工人,探索可以落地的副业。”
而据投中网报道,一位资深MCN从业者透露,过去3年时间,单价2980元的《一舟一课》收入为1.49亿元。
2023年,李一舟开始将重心转向了人工智能。他在2023年底的一期视频上告诉粉丝:人工智能正重塑一切,此时最适合用来打信息差,赶上风口,尽早挣钱。上述原因再度让诸如张禹等粉丝深感信服。
“廉颇老矣热血仍在。”张禹的社交签名表现了他的心声。
相比于有技术背景的戴银河,张禹才是李一舟主力粉丝的代表。
2月20日,在李一舟与奥特曼并列出现在同一张图时,张禹留言道:“我今天是第一次认识奥特曼。在此之前我一直只知道李一舟。他的课讲得不错。”
奥特曼与李一舟 /图源澎拜新闻
南风窗记者曾花3个小时观看李一舟的人工智能课。他讲述的内容包括介绍AI2.0、ChatGPT、notion AI和stable diffusion等AI应用的使用方法。这些内容虽然在互联网上也有免费内容,但李一舟讲述的特别之处在于,他的内容更侧重于他的观众——30—50岁的中年人。
不同于多数分析AI技术、深度网络架构的AI课程,李一舟的课给的使用场景是:用AI润色简历、找工作、模拟面试、做副业。
说起这些时,李一舟也不会以程序员或者AI专业人士的视角去举例,而是假设“你是仓库主管,负责分拣仓库的物品”。
中年人通常还有儿女。为此,在《每一个人的人工智能课》上,李一舟专门设置了三节课,教人用AI辅导孩子。
真正问题
李一舟有他精于市场、了解流量的一面。但李一舟之所以异军突起,被网友戏谑为“中国AI巨头”,背后有一个更隐藏的公众情绪。那便是,中国的AI大模型业界,尚未出现在公众层面认知的领军人物。
许多中国AI投资人都曾对外透露,当下投中国的AI公司,会注重投科学家,以及看重创始团队的学术背景。
中国AI模型层的五大独角兽就是很好的例证。
智谱AI由清华大学团队孵化、灵魂人物是清华大学计算机教授唐杰。百川智能由搜狗前CEO王小川创立,部分成员来自前搜狗原团队。而月之暗面的创始人也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技术派人物杨植麟,他是唐杰教授的弟子。
唐杰教授
这些懂技术的大牛也有另一个“缺陷”:更不善言辞,乐于低调做事。显然,比起OpenAI,中国尚未出现一个类似山姆·奥特曼一样擅长商业化和公众演讲,游刃有余出席各类政治场合和听证会的AI“政治家”。
中国AI人物较小的声量,也源于创新应用的不足。在过去的2023年,AI行业的融资不断,但由于我国人工智能总体发展时间仍短于美国,目前公众叫得出名字的大模型应用仍寥寥。
“这轮AI到底改变了我们什么?”社交媒体上,许多翘首以盼中国AI应用的人,经常会发出失望的声音。
这也不难怪,一想起AI,许多人只能想得起“清华博士”李一舟。
但从全球范围上来看,不止是中国,欧盟国家,哪怕是美国内部,也很难找出与OpenAI的山姆·奥特曼齐名的代表人物。世界AI的发展趋势,与其说是被硅谷引领,不如将范围缩得更小,是被OpenAI占据焦点。这是OpenAI与全世界剩余AI公司的差距,也是中国AI公司面临的现状。
福布斯2023年AI50榜单截图 /图源福布斯官网
谁都在卯着劲做出另一个超级应用。这同样需要时间与耐心。
在这个奋力追赶OpenAI的阶段,李一舟是“中国AI第一人”的说法,当然不是一件好事。
原因很简单,把李一舟戏谑地拎出来做代表人物,与科技创新要求的精神相违背。
他告诉大家要抓紧风口,鼓励“选择比努力重要”。但这也是2018年左右第一批中国AI公司倒下的原因,目之所及的热钱很容易有后来者涌入,加剧内卷,摊薄利润,最终导致很多AI公司丢了生存之路。
李一舟 /图源优概念
OpenAI表明的是,科技创新应该瞄准的是引领,是技术理想,是即使不知道回报但依然要投入那个坚信的方向。
“中国AI巨头”不是李一舟,他无法代表当下的中国AI创新。他让人们以为,中国创新者是急功近利、追求流量、不求长远的。而中国人工智能界,理应还有很多的名字被记住。
作者 | 朱秋雨
编辑 | 向由
新媒体编辑|阿树
排版 | 乐妍